©sri ramanasramam

35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Feb-2022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Sri Ramanasramam
Page 2: ©Sri Ramanasramam

©Sri Ramanasramam

Tiruvannamalai

英文版發行時間:

第一版 1969 年

第六版 1978 年

第七版 1996 年 (5000 份)

中文版發行時間:

第一版 2015 年

出版社:

受托董事‘韋·司·嘩嘛娜’ (V.S. Ramanan)

‘嘩嘛娜司華嘛’神舍 (Sri Ramanasramam)

‘鐵烏環拉瑪拉’區 (Tiruvannamalai )606 603

Page 3: ©Sri Ramanasramam

我的查詢

嘩嘛娜·瑪哈斯

(Bhagavan Sri Ramana Maharshi)

恩典之言

受托董事‘韋·司·嘩嘛娜’ (V.S. Ramanan)

‘嘩嘛娜司華嘛’神舍 (Sri Ramanasramam)

‘鐵烏環拉瑪拉’區 (Tiruvannamalai)

1996

Page 4: ©Sri Ramanasramam

前言

尊主‘嘩嘛娜·瑪哈斯’(Sri Bhagavan) 的‘神舍’(Asramam) 出版了一本以‘泰米爾’(Tamil) 文著作的小冊子,即是《我的查

詢》,為了造福不懂‘泰米爾’文的信徒現已出版了英文版本。

《我的查詢》此書是由尊主‘嘩嘛娜•瑪哈斯’回答‘甘比南·沙

喀耶’(Gambhiram Seshayya) 提出的某些問題,然後將解釋連接

一起。

許多西方信徒請求保存《我的查詢》此散文形式的版本。

出版社

Page 5: ©Sri Ramanasramam

譯序

‘不二論’(Advaita Vedanta)學說是源自公元前 1500-600‘韋

狄’(Vedic)時期的哲學,尊主‘嘩嘛娜·瑪哈斯’(Sri Ramana Maharshi)被公認為該年代遠古的聖哲覺者,祂的學說主旨是以

‘自我查詢方式’(Vichara Marga)去悟道一個人的真實本性,就

是「本我」。

第一次嘗試以直譯去翻譯尊主的學說是為了避免特定術語或詞句基

於其它哲學或宗教的背景而致使無法避免誤導尊主「靜默」的教義。

由於‘智慧途徑'(Jnana Marga)是簡單、直接、和最短的途徑,因

此尊主的基本學說是毫無複雜性,正如閱讀報紙一般,讀者不需學

歷或具備其它宗教哲學背景才能閱讀此翻譯本,但它確實需要讀者

靈性上的成熟程度去理解此學說,正如尊主以炭為例作解釋。

但願我是乾炭,非濕炭

透過「智慧」之火,激烈地燃燒

速使我能與「實相」合一

翻譯: 碧如

編輯: 雷家祥醫生

‘嘩嘛娜·瑪哈斯’中文網站: www.sriramanamaharshi.info

Page 6: ©Sri Ramanasramam
Page 7: ©Sri Ramanasramam

至尊之主 嘩嘛娜·瑪哈斯 1879-1950

Bhagavan Sri Ramana Maharshi

Page 8: ©Sri Ramanasramam

目錄

章 頁

(一) 「誰是我?」 1 - 2

(二) 腦 3 - 5

(三) 世界 6

(四) 「自我」(Jiva) 7

(五) 「至高靈性」 8

(六) 「至高本我」的知識 9

(七) 供奉「神」 10

(八) 解脱 11 - 13

(九) 八疊瑜伽 14 - 16

(十) 八疊智慧 17 - 18

(十一) 棄世 19

(十二) 結論 20

註釋 21 25

修行法的比較 27

Page 9: ©Sri Ramanasramam

1 我的查詢

第一章 「誰是我?」

本章明確地提供查詢「本我」或「誰是我?」的途徑。

所有情感表達例如「我來」、「我去」、「我做」、或「我是」,難

道「我的感覺」對所有眾生是不自然嗎?當詢問這個是甚麽,我們發覺認定

身體是「我」是因為屬於身體的類似功能(註 1)和活動。那麼,身體會是這個

「意識的我」嗎?身體是由五種元素(註 2)組成,在未出生前「意識的我」是不

存在,在睡眠中「意識的我」亦不存在,(最終)身體會變成一具屍體。這

個不對,不可能的,這個「意識的我」,暫時出現在體內,就稱它為「自

我」、「個別的我」、「不純然」、「無知」、或「幻象」。所有經文的宗

旨就是查詢(在「本我」內),經文宣稱毀滅「自我」的感覺就是「解脱」,

一個人怎可以對此種學說保持冷淡?身體像一塊無知覺的木頭,是否可以照

亮及運作為「我」?是不可以的,因此,把這個無知覺的身軀猶如一具真正

的屍體擱置一旁,甚至不要低聲說是「我」,但要敏銳地往內裏查詢那個正

在心內照耀著為「我」的是甚麼?就在不休止多樣化的思想底層那處,出現

那個連綿不斷的「意識」,和沉靜自然是為「我-我」在心內。如果一個人

抓緊著這個然後保持靜止,衪便會徹底消滅體內「我的感覺」,本身的消失

就像燃燒樟腦之火,聖賢與經文都聲稱這個就是「解脱」。

「無知」之幕永遠不能完全地隱藏「本我」,怎可以呢?甚至無知者

都會說是「我」。「無知」之幕只隱藏(「實相」、我是「本我」、或我是

「純意識」),它只是局限「我」與這個身體。

「本我」是照耀本身,不論怎麼樣,一個人不要給予「本我」心理上

的圖片,就是去想像「本我」是自我束縛這個思想。因為「本我」是燦爛而

超越黑暗與光明,一個人不要以思想去想像衪,以此種想像便會終止束縛,

而「本我」自然地會照耀著為那個「絕對」。這個全神貫注的查詢「本我」

會演變成腦子攝入於「本我」的境界,導致「解脫」和絕對「極樂」,偉大

的聖賢曾經宣言只要通過忠誠查詢「本我」的幫助,「解脫」便能夠達到。

因為「自我」以「我-這個概念」就是虛幻的根源,它自我的毀滅會使幻象

倒下,如同一棵被砍斷樹根的樹會倒下來。單獨這個容易的方法去消滅「自

Page 10: ©Sri Ramanasramam

我」,不愧稱為虔誠(bhakti)、智慧(jnana)、合一(yoga)、或冥想

(dhyana)。

意識「我是這個身軀」之内,包含三身(註 3)組成的五鞘(註 4),如果除去意

識這個模式,其它一切(註 5)會自行脫落,其它身體依靠著它(註 6)。這是無必要

個別去消滅它們,因為經文上聲明獨是思想就是束縛,它們最終告誡最好的

方法是以「我-這個概念」在腦子裏去降服於衪(「本我」),並且保持相當

靜止,和不要忘記衪。

Page 11: ©Sri Ramanasramam

3 我的查詢

第二章 腦

本章簡述「腦」的本性,它的所在地和狀態。

根據印度經所述一個實體被認為「腦」,它是從吸收精緻食物取得的

精華;蓬勃起像愛,情慾,憤怒,恨,等等; 它是心理,理智,慾念,和

「自我」的總合; 雖然它有多種類形的功能,但它負上一個通稱為「腦」,

我們認識它是無知覺的物體; 它本身雖然是無知覺,表面卻似是有知覺,那

是與「意識」有關聯,正如一塊熱紅的鐵像似是火(註 1); 其中「不同」的原理

就是天賦的; 是「過度性」和「擁有各部分及具有塑造任何形狀的本能如蜜

蠟、黃金、或蠟燭」; 就是所有‘主宰-基礎'(tattvas)(註 2); 腦是居於

「心」內,如視力在眼睛內和聽覺在耳朵內; 腦給予「自我」本身的性格,

當它與「意識」先已有聯繫去想事物,然後反映在腦海,假設了一個思想上

的形態; 它與事物接觸是透過五官(註 3)由腦子去操作,對它本身適合了此種認

知是以「我認知這個和那個」的感覺,去享受事物而最後得到滿足。

想著「這個好,這個不好,可以吃的,不能吃的」,是否可以吃某種

食物是一種思想上的形態; 像這些辨別的概念便構成理智析辨能力。因為腦

子單獨組成「主宰基礎」以「自我」、神、和世界這三個實體來表現,它專

注及溶入於「本我」內稱為‘最終的解脫'(kaivalya),就是與‘班門'

(Brahman)(註 4)相同。

外部感官位於外在是為了輔助認知事物; 內在的腦子是內部的感官。

「以外和以內」是關乎身體; 它們在「絕對」(註 5)內裏是不重要的。目的是為

了表示整個物質世界是在內而不是在外,經文描述宇宙形像似蓮花的「心」,

就是只有「本我」。正如金匠擁有的蠟球,雖然隱藏著微細的金粒,看似仍

像一個簡單的蠟球,同樣亦是,所有人蓋上宇宙之‘幕'(Maya)(註 6)或融入

‘黑暗無知'(avidya)之中,在睡眠中他們只意識到無知。在熟睡時有形軀

體和微妙身體(註 7),雖然進入黑幕,它們仍然處於「本我」內裏。從無知中躍

出「自我」-這微妙身體,腦子必定已轉化成「本我」。

腦子,在現實裏,就是「意識」,因為它的本性是純淨通透:在那個

純潔的境界,它不能稱為腦(註 8)。因為誤認一個身體為「意識」(註 9)這就是不

潔腦子的作業。即是說,純潔無瑕的腦子,是絕對的「意識」,被‘黑暗的

本質’(tamas)所掩蓋而表現出物質的世界,變成認知不到它的原來本性。

Page 12: ©Sri Ramanasramam

同樣是,強烈的‘活動’(rajas)使它認定自己是個身體,以「我」呈現在

世間表面,錯認這個「自我」為「真實」的。因此通過愛與恨的動搖,腦子

進行好與壞的行動,結果,陷入於生死輪迴。每個人在熟睡和昏暈時所得出

的經驗就是意識不到他自己的「本我」或外界事物。「我從睡夢中醒來」和

「我回復知覺」後的經驗,這個獨特的知識是天生的自然狀態,稱為‘獨特

智慧’(vijnana)(註 10)。腦子本身是不明亮但總是依附著「本我」或「非本我」(註 11),當它依附著「本我」便稱為「真實智慧」; 就是心理意識的模式在

「本我」內,或是永恆的意識; 當此種「獨特智慧」與「非本我」結合便稱

為「無知」。存在於「本我」內和閃耀為「本我」此種境界稱為‘「本我」

的脈動狀態’(aham spurana)。這並非是某些東西與「本我」分隔; 這是

「本我」覺悟將至的徵兆。不過,這並非是最早存在的境界,這是脈動顯露

在源頭內稱為‘意識’(prajnana),此源頭就是‘韋丹塔’(Vedanta)學說

宣稱為‘永恆的意識’(prajnana ghana)(註 12)。‘珊卡華’(Sankaracharya)哲學家在‘維韋卡速達文妮’(Vivekachudamani)(註 13)梵文詩內描述如下這個

永恆的境界:“在理智鞘(註 14)內永恆閃耀著為「本我」(Atman),「本我」的

閃耀目擊一切,以這個為你的「目標」,這與虛幻是相當不同,享受這個體

驗,透過不斷地想念你自己的「本我」的趨向。”

永恆明亮的「本我」是唯一的及宇宙性的。儘管此三種個別經驗的境

界(醒界、夢界、和熟睡的境界)-「本我」還是保持純潔不變。祂是不受

這三身(有形身體、心理、和無形身體)限制; 祂是超越觀看者、觀看、和

被觀之物這三個關係。以下圖表發現有助於了解「本我」不變的境界,超越

虛幻現象而上文已有提述。

Page 13: ©Sri Ramanasramam

5 我的查詢

1 火光 代表「本我」

2 門 代表 睡眠

3 門階 代表 理智力(Mahat)(註 15)為

「自我」(ahankar)的源頭

4 內牆 代表 無知( )

5 透明的鏡子 代表「自我」

6 窗戶 代表 五種感官

7 內室 代表 熟睡中無形的身體

8 室內中央 代表 夢境中微妙的身體

9 開放式庭院 代表 醒覺中有形的身體

內室和室內中央一起與開放式庭院是代表獨立的個體。

圖表說明明亮「意識」的「本我」(1)是如何照亮本身,無知(avidya)之牆(4)圍繞著內室(7)運作如無形的身體被引領入睡眠之門(2),因

光陰消逝和基於命運的安排,生命力被移動,通過門階(3)面對插立「自

我」的鏡子(5),火光(1)由此穿過反射入夢境的室內中央(8); 其後

通過五個感官的窗戶或通道(6)投影至醒界的開放式庭院(9)。當睡眠之

門(2)被腦思想力量(即生命力量)關上,因時間流逝和按照命運,它從

醒界與夢境進入熟睡狀態,僅保持著本身而沒有「自我」的感覺。圖表亦說

明寧靜存在的「本我」是與「自我」及與「睡界、夢界、和清醒三種狀態」

是不同的。

在清醒的狀態下「自我」位於眼內,在夢境狀態下在於頸(註 16),在熟睡

狀態下在於「心」; 但在這些部位之中,「心」是最主要的,因此,「自我」

是完全沒有離開過「心」。雖然明確地說頸支撐腦,腦支撐理智,而「心」

或「自我」整體,經文仍然確定地說明那個「心」是支撐內在全部的感官(註 17)

稱之為腦。聖人經過調查所有經文之不同版本,然後簡述整個真理就是每個

人都體驗得到那個「心」(註 18)是「我」(註 19)的基本所在地。

Page 14: ©Sri Ramanasramam

第三章 世界

此章顯示世界本身是沒有真實性的和它不能從「本我」裏分開獨自存

在。

創造:經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揭露世界的虛幻本質和顯示「至高靈性」

是唯一「真實」的,經文鑑於這個唯一目標而建立創造的理論。它們為了娛

樂最低層次的探求者甚至詳細敘述「靈性」的持續顯現、反映「意識」的不

平衡(Prakriti)(註 1)、基本的元素、世界、身體、生活、等等。但對較高層次

的探求者,經文便簡短地說整個世界呈現像夢中的活動畫像,以明顯物體獨

立的存在,是基於對「本我」的無知而被思想闖入所纏繞的結果。經文為了

表露「真相」才尋求顯示這個虛幻的世界。那些覺悟「本我」的人透過即時

直接的體驗,超越所有疑惑,清楚地感知這個現象世界為物體、獨立真實的,

完全是不存在的。

析辨「目睹者」和「被目睹之物」

被目睹之物: 無感知 目睹者: 有感知

1 身體 眼睛

2 眼睛 大腦視覺神經中心

3 大腦視覺神經中心 腦

4 腦 「自我」

5 「自我」 6 「純潔意識」

自從「本我」,這「純正意識」(6),認知一切,如上述分類說明,是

終極的「目睹者」。所有餘下的「自我」、腦、等等(1-5),僅僅是祂(6)的

對象物。主體在上述表格的一行成了下一行的客體;(註 2)所以除了「本我」或

「純潔意識」,它們每一個(1-5)僅是外間物而不是真正的「目睹者」。由

於「本我」不能作為目標對象,便不能被任何其它(1-5)去認知。及由於

「本我」是「目睹者」去目睹其它一切,「主客體」的關係和那個明顯「本

我」的主體只存在相對的層面上及會消失在「絕對」裏。(註 3)真實當中只有

「本我」,既無「目睹者」也無「被目睹之物」,和不涉及「主體或客體」。

Page 15: ©Sri Ramanasramam

7 我的查詢

第四章 「自我」(Jiva)

此章闡釋「本我」(Atma)本身被說成是「自我」(Jiva)和講解「自我」

的本性。

腦子就是「我」這個概念,腦子和「自我」是同樣的。理智、意志、

「自我」、和個體的總合同是腦子,像似一個人描述不同是根據他不同的活

動。「個體」就是「自我」,再次又只是腦子。聯同「反映本我」的本性,

「自我」的升起腦子便會同時出現,好像紅熱的鐵為例(註 1)。

如何理解火在紅熱的鐵裏?就是存在為一體。因為「個體」只是「自

我」而從「本我」內裏是分不開的,就像火與紅熱的鐵,沒有另一個「我」

去扮演個別的目擊者,只不過「個體」本身運作為「自我」,腦子畢竟只是

聯繫著「意識的反映」,就是那個同一的「本我」不僅不受影響地照耀在

「心」內,像火在鐵裏(註 2),但亦似無限的空間,本身照亮在「心」內為純然

的「意識」,獨一無二的,顯現萬物如同在所有「個體」內裏,稱為「至高

靈性」。「心」不過是「至高靈性」的另一個名稱,因為衪是在所有的「心」

內。

因此,紅熱的鐵是「個體」,酷熱是「本我」為目擊,鐵是「自我」,

「純然」的火是無所不知和無處不在的「至高靈性」。

Page 16: ©Sri Ramanasramam

第五章 「至高靈性」

此章表明「本我」的形態就是「神」的形態,而衪是在「我-我」的形

態之内。

在宇宙定律之下「腦」這個真正重要名詞是介符於「內在概念」與

「外界之物」之間。所以,「身體與世界」出現在一個人本身以外只是心理

的反射。只有「心」是顯現在所有的形態裏,包羅所有的心在「核心」內,

即是,在純淨廣闊的腦子,「我」本身總是明亮照耀著,因為衪是顯現在每

一個人內裏,稱為「全知的目擊者」,或稱為「第四境界」。(註 1)

「無限寬闊」才是「真實」被稱為「至高靈性」或「本我」,不自傲

地照耀在「我」內為「意識」、為那「一個」在所有人的內裏。什麼是超越

「第四境界」只有是這樣,就是沉思,這個「廣闊的絕對意識」照亮著、遍

佈所有、內和外、明亮的「第四境界」,像空間同時瀰漫在火光內裏藍色的

核心和越過本有的空間。「真實」境界是照遍所有,如空間包括和伸展越過

火焰,不應專注此光,便足以知道「真實」的境界是沒有「自我」的。每個

人以手勢指著胸部來表示他自己,就足以證明「絕對」(註 2)是居於「心」內為

「本我」。聖人‘亞斯達’(Vasishtha)也曾說過一個人在本身以外去尋找

「本我」,就是忘記了衪不斷閃耀在「心」內為「我-我」,像為了一塊閃

爍的卵石而丟掉天上的無價之寶。‘韋丹塔’(Vedantists)哲學家(註 3)認為這

是一種褻瀆去視一個「創造、持續、和融入至高本我」為個別的神「‘加納

帕蒂’(Ganapathi)、‘班門’(Brahma)、‘韋舒奴’(Vishnu)、‘奴

查’(Rudra)、‘馬希士哇華’(Maheswara)、和‘沙特舒華’(Sadasiva)(註

4)」。

Page 17: ©Sri Ramanasramam

9 我的查詢

第六章 「至高本我」的知識

此章描述覺悟「本我」的方法。

腦子以「自我」形態把身體作為「本我」往外遊蕩,當被抑制在「心」

內,感覺此「我」在體內會被捨棄,以寧靜的頭腦去查詢是誰棲身於體內,

這樣,一種微妙明亮被感覺為「我-我」,是那個「絕對」的,「本我」,

位於蓮花「心」內,體內之城(註 1),神之聖殿。然後,一個人應保持靜止,深

信「本我」是照亮一切,但不是在內、外、和每處,又是「超然存在」。這

個著稱為沉思「實相」以‘我是舒華’(Sivoham)(註 2)此言來表達亦稱「第四

境界」。

甚至那個超越此種微妙的體驗,是「神」,以不同名稱為,超越的

「第四境界」、「無處不在」、「至高存在」照耀像似聖火內的核心,和描

述衪顯現在專注和冥想中、第六與第七層的八疊瑜伽(註 3)、廣闊的「心」、

「純意識」、「絕對」照耀在腦海、「極樂」、「本我」、和「智慧」。

通過長久、持續、穩定去練習這種冥想「本我」為「我是至高無上」,

「心」內的無知之幕和所有障礙的結果都會被删除,結果就是完滿的「智

慧」。以這種方式去認知「實相」在「心」陷內、在移動的軀體內,確實是

悟到「絕對」(注 4),這是天生在所有內裏,因為「心」包括一切存在的。經文

文本是這樣證實,“聖人在九門城的軀體內篤守「極樂」”和“身體是廟宇,

「個體的我」是「絕對」,若祂被尊崇為「至高無上的我」,結果便是「解

脱」。「靈」支撐身軀以五鞘之形態(註 5)就是那個空穴,此空穴就是「心」,

居於此處,超然存在為洞穴之神。”此種覺悟「絕對」的方法稱為‘直覺

「心」的知識’(Dahara vidya)。還有什麼要多說?一個人應透過即時直接

體驗去覺悟「祂」(註 6)。

Page 18: ©Sri Ramanasramam

第七章 供奉「神」

本章說明持續性去意識「本我」才是真正的供奉和‘苦修’(tapas)。

供奉那個「非個人性而至高存在」的目的,就是不停銘記「你是‘班

門’(Brahman)」這個真相,因為冥想「我是‘班門’」包含了奉獻、祭品、

苦修、儀式、禱告、瑜伽、和供奉。唯一方法去克服障礙你去冥想(註 1)就是制

止腦子思念它們(註 2)和使它(註 3)內向著「本我」,在那處(註 4)不關切地目擊所有

發生便沒有別的方法,甚至一瞬間都不能失去「本我」的視線。將腦子固定

在「本我」內或「我」(註 5)篤守在「心」内才是完美的瑜珈、冥想、智慧、虔

誠、和供奉。自從「至高存在」篤守為「本我」,腦子便不斷降服透過專注

在「本我」内說是包括所有供奉形式。腦子被受控制,一切便受到控制。腦

子本身就是生命的動力,無知者說它形似一條盤繞之蛇(註 6),那六個奧妙的

‘中心點’(chakras)(註 7)只是為了瑜伽初學者心理上的圖片。我們投射我們

自己到那些神像去和供奉它們,因為我們不了解真正內在的供奉。「本我」

的知識,是認知一切,是完滿的「智慧」。

由於種種的念頭使我們分心,如果我們不斷地沉思「本我」就是「神」

本身,在適當時機以這一念(註 8)取代所有的分心,最後它自己(註 9)都會消失,

最終單獨剩下來那個純潔的「意識」就是「神」,這就是「解脱」。一個人

未曾不注意自己全美的、純潔的「本我」便是瑜伽、智慧、及所有其它靈修

法的極致。雖然腦子不停地遊蕩及參與外間事而忘掉它自己的「本我」,一

個人仍要留心和銘記著:“身體不是我,誰是我?”這樣的查詢,使腦子返

回它的原始境界。查詢「誰是我?」是唯一的方法去結束所有的痛苦和引進

「至高極樂」。不論怎樣說和如何措辭,簡要地說這就是整個的真相。

Page 19: ©Sri Ramanasramam

11 我的查詢

第八章 解脱

本章教導可以確實達到「解脱」,以‘我是舒華’(Sivoham)的方式持

久不變地冥想「本我」,意思就是‘我是「本我」(Atman)’,描述那個

‘解脱在今生’(Jivanmukti)和‘已故後解脱’(Videhamukti)的特徵。

由於「個別的我」只是腦子,失去它自己真正「本我」的身份這個知

識,使它陷自己於束縛中,然後尋找「本我」,它自己永恆的原始本性,就

像牧羊人去搜索一直揹在他肩膀上的一頭羔羊。

無論如何,遺忘「本我」的「自我」,甚至當意識到「本我」一次都

不會得到「解脱」,即是覺悟到「本我」,因為是心理傾向的堆積的障礙。

「自我」經常誤當身驅為「本我」,而忘掉它本身的真實「本我」。的而且

確可以根除「長期性培養的心理傾向」通過長期性持續去沉思:“我不是這

個身驅、感官、腦、等等。我是「本我」。”因此,「自我」,即是腦子,

只是一堆心理傾向,混淆身體為「我」(註 1),要被征服,像這樣才能達到「至

高解脱」境界稱為覺悟「本我」是在持續性虔誠供奉神聖的「本我」之後,

是所有神「存在至高」的。自我審查能殲滅腦子,最終它本身也會被毀滅,

正如竹枝慣用於撥動火葬的柴堆,最後它本身也會被燒焦,這是「解脱」的

境界,「本我」、智慧、純然知識、意識、絕對、和神所指是一樣。

一個人能否成為一位高官僅僅是目睹官員一次?如果他為此職位爭取

和準備好他自己,他可能成為一位高官。同樣地,「自我」,在束縛中為腦

子,能否成為神聖的「本我」,祇因它瞥見過「本我」一次?沒有毀滅腦子

是否有可能?丐子僅拜訪過國王,是否可以成為國王和宣布他自己是個國王?

同樣地,除非腦子的聯繫被斬斷以不斷持續的冥想:“我是「本我」,是

「絕對」”,否則是不可能達到「超然極樂」的境界,這與滅絕腦子是相同。

經文這樣宣稱:“「本我」是「絕對」,而「絕對」就是「本我」,「本我」

是「絕對」單獨的。那個被稻殼覆蓋著就是稻田,當去外殼變成米。就是這

樣,在行動束縛中的那一個就是「個別的我」,當此紗幕被移去就是那個照

亮為「絕對」。”再進一步宣言:“腦子應退入內和被克制在「心」內直至

「自我」的感覺,萌芽為無知的腦子,會在那裏被消滅。這也是智慧和冥想,

其它祗不過是賣弄學問和演說”,這符合了最後這句話,一個人應盡其所能

去固定腦子在「衪」,察覺「衪」和去覺悟「衪」。

Page 20: ©Sri Ramanasramam

解脱

正如一名‘上流’(Brahman)演員無論他扮演什麼角色都不會忘記他是

一個‘班文’(Brahmin)(註 2),同樣也是不論一個人怎樣運作也不應混淆他自

己是個身體,但要堅定覺察他的存在為「本我」。這個覺察是表現腦子已融

入它自己的「原始」境界,此種融入引致「至高極樂」是當「本我」自然地

顯露衪自己。然後,一個人便不會受到快樂與痛苦的影響當與外界事物接觸

的結果。無依戀的視萬物,如在夢中。不允許此種念頭出現如「這個好或是

那個好呢?」「這樣做或是那樣做呢?」,當一個念頭出現,應立即在其始

源殲滅它,若要娛樂它甚至一瞬間,就像輕率地拋擲一個滑溜的朋友。當腦

子固定在它的「原始」境界是否能夠擁有「自我」的感覺或會有任何問題要

去解決?此種念頭本身不是構成束縛嗎?因此,當此種念頭出現是因過去的

心理傾向,腦子不但要被抑制和要轉它回「真實」的境界,但對外界所發生

的也要做到不相關和無分別。難道這不是因為忘掉了「本我」才出現此種念

頭而導致越來越多的痛苦嗎?

雖然這個辨別的思想:“我不是那個辦事者,所有行動只不過是身體、

感官、和腦的反應。”是輔助腦子轉回它的「原始」狀態,然而仍是一個念

頭,但對一個迷戀太多念頭的腦子是必須的。另一方面,即使在從事活動中,

腦子是否可以保持不受影響而能固定不動在神聖的「本我」?若要屈服於這

個思想:“我是身體,我從事於工作中。”或再次以這個辨別的思想:“我

不是個從事者,這些行動只是身體、感官、和腦的反應。”一個人應透過所

有可能性的方法,時時刻刻逐漸地嘗試去覺察「本我」。如果一個人成功在

此,一切都會成功。不要讓腦子轉向其它任何事物,即使出於命運去從事工

作像一個瘋子,一個人應要篤守在「本我」内而不要感覺是個處事者。難道

許多信徒不是以不執著的態度和堅持、忠誠於這個自然本性而獲得更多?

由於‘純潔的本質’(sattva)是腦的真實本性,清晰像晴朗的天空,

廣闊是腦的特徵,首先通過‘煽動活躍的本質’(rajas)腦子變得不安,和

通過‘黑暗’(tamas)的影響,腦子顯現為物質的世界。因此腦一方面變得

不安,另一方面呈現為實體,這樣「真相」才不被辨明。正如幼細的絲線不

可用於重型的鐵梭來編織,或不能在風中閃爍的燈光下去鑒別纖細暗淡色彩

的藝術品,同樣的,覺悟「真理」是不可能透過‘黑暗’(tamas)使腦子成

實體和透過‘活躍’(rajas)致使不休的腦子,因為「真理」是超越微妙與

寧靜。腦子清除它的不潔只可透過無求、輪回數次去履行職責、得到一位值

得敬仰的導師從衪處學習和不斷去練習冥想「至高無上」。由於‘黑暗的本

質’(tamas)使腦子轉化成惰性物質的世界和由於‘活躍的本質’(rajas)轉

Page 21: ©Sri Ramanasramam

13 我的查詢

化成不停的腦子是要停止的,然後腦子才會重回它微妙和泰若自然的狀態。

只要通過勤勉不懈去冥想致使成一個微妙和穩定的頭腦,極樂「本我」才會

顯露,他能體驗那個「極樂」甚至還活在世上(Jivanmukta)便是「解脱」。

當腦子透過不斷去冥想摒除黑暗和活躍的本質,極樂的「本我」會清

晰地顯現在微妙的腦子。瑜伽者藉此種廣闊的頭腦而獲得「無所不知」,他

獨得此種微妙的腦子而達到覺悟「本我」就是‘活在世上時得到解脱’

(Jivanmukta)。在‘嘩嘛結達’經(Rama Gita)(註 3)內被描述同一境界為‘班

門’(Brahman) 的超越本性,就是一個無分別宇宙性的「靈」。他已達到永

恆完整的境界,甚至超越那個,思想和言語,被稱為‘已故後解脱的靈’

(Videhamukta),即是,上述所說甚至當微妙腦子被毀滅,體驗「極樂」也

因此停止。他被淹沒和溶入於深不可測的「極樂」之海和覺察不到任何分開

之物,這是‘已故後的解脱’(Videhamukti),沒有什麼能夠超越過這個,

這是完盡一切。

當一個人繼續篤守為「本我」,體驗「我是至高的靈」才會成長和變

得自然,不安的腦子和思念世界終於會被滅絕。因為沒有腦子,體驗是不可

能的。以微妙的腦子,「覺悟」才會發生。既然‘已故後解脱的靈’

(Videhamukta)含意是完全溶解甚至是這個微妙的腦子,此境界是超越體驗,

是「超然」的境界。「我不是身體,我是純潔的靈」這清晰和不容置疑的體

驗就是那個‘仍活在世上的解脱者’(Jivanmukta)。不過,如果腦子沒有完

全被毀,他不高興的表現可能是與事物發生有關連,如他命中註定。因他的

腦子見得煩躁,旁觀者看似他還未覺悟那個永恆不斷的「極樂」。然而,只

有通過長期持續的冥想才會做成微妙和寧靜的頭腦,在生命裏「解脱」的

「極樂」是有可能的。

Page 22: ©Sri Ramanasramam

八疊瑜伽

第九章 八疊瑜伽

此章中描述透過「八疊瑜伽」的控制呼吸法腦子得以控制,是為了達

到覺悟「本我」。

為了達到忠誠以冥想的方式,在前章已敘述過,制定這些步驟如‘培

養行為’(Yama)和‘遵守德行’(Niyama),是‘八疊瑜伽’(Ashtanga Yoga)最初的兩個階段,如下解釋此兩種方式,一是瑜伽的本性而另一是‘智慧’

(Jnana)的本性。控制呼吸就是「瑜伽」,消除腦子就是「智慧」。那一種

方式對追求者來得較為容易是憑他的成熟程度和天生的傾向。自透過控制呼

吸以後,腦子受到控制。透過消滅腦子,呼吸得到控制。倆者導致同樣的效

果,這兩種方法,目的是要毀滅和平息腦子。

(一)培養行為(Yama)- 對「瑜伽」初步的途徑是有必要自我監管道德行為,

仔細說明就是禁戒: 撒謊、殘殺、盜竊、情慾、和貪婪,(二)遵循德行

(Niyama) - 自觀品行,(三)「瑜伽」姿勢(Asana),(四)調息法

(Pranayama),(五)感官撤離外間事物(Pratyahara),(六)集中專注

(Dharana),(七)穩定不斷地沉思(Dhyana)(八)認明「自我」為「本我

(Atma)」(Samadhi)。這便是瑜珈的八種元素。

(四)調息法是包括呼氣,吸氣和閉氣。在當時所有的‘經文’(sastras)都說呼氣和吸氣的時間應該是相等,閉氣是它們的兩倍。而‘哇渣瑜伽’

(Rajayoga)的調息法(註 1),閉氣是吸氣的四倍,呼氣是吸氣的兩倍。‘哇渣瑜

伽’調息法是勝過別種方法。如果控制呼吸是憑一個人的能力去練習,不要

過份但要按時,身體方面會是疲勞但會變得寧靜,那個慾望能在「極樂」境

界裏的念頭會漸漸地呈現在腦海。

(五)接著必須嘗試‘撤離外間事物’(Pratyahara),使腦子和諧一致和使

它專注一念,務使它不要追逐外間事物之名和形。自腦子一直到現在都追逐

外間事物而罕有穩定和返回它自己,要作出努力去使它平穩和一致而保持它

在一個特定的目標通過以下的方法 - 內心‘誦念「神」(Om)的音節’

(pranava japa)(註 2)和其它的誦念、專注在倆眉之間、全神貫注在鼻尖、聆聽

耳朵內出現交替的聲音,即是,右耳去聽取左耳的聲音,反過來亦是。

Page 23: ©Sri Ramanasramam

15 我的查詢

(六)繼之要嘗試‘專注’(Dharana),意思是固定腦子在一個適合的焦點

去冥想。「心」與‘頭囟頂’(Brahmarandhra)被認為是適合的‘專注’

(Dharana)點,當腦子固定在二者中任何一點,及與此同時去想像自己個人

的「神」以火光的形式在那處照亮著。如果一個人固定自己的注意力在「心」

就是八瓣的蓮花; 如果專注在‘頭囟頂’(Brahmarandhra)亦是八瓣蓮花,

據說是由‘一千個花瓣’(sahasradala)或一百二十五個小花瓣組成。

(七)如此‘專注’(Dharana),一個人應該‘冥想’(Dhyana)那個與自己

無分隔之神,那火光就是一個人的「靈」或是「本我」(Atma)的形態。換句

話說,冥想「我是衪(註 3)」。經文說遍佈所有的‘班門’(Brahman)本身是照

耀在心內為「我-我」,是智力的目睹者。如果一個人詢問「誰是我?」然

後,衪(「神」或「本我」)會被發現在蓮花心內,照亮(跳動)為「我-

我」,這樣練習亦是冥想,好過於冥想「我是衪」。一個人對他來得容易的

任何一種方法都可以去練習。

(八)通過此種‘冥想'(Dhyana)的練習,一個人變得不覺察他自己,和一

個人做什麼事他的腦子都被吸引在「本我」內。在此種微妙的狀態下甚至脈

動都會平息,這是‘入定’(Samadhi)的境界。只有,在此種狀態下一個人

必須制止睡眠,屆時才會授予「至高極樂」。如果任何人每天這樣定時練習,

「神」會保佑他在「至高」的路途上,在此途徑他必定獲得「完滿和平」。

由於存在有關‘八疊瑜伽’(Ashtanga Yoga)元素的詳盡論文,在此只盡可

能寫下有需要的,任何人欲想知更多,必須求助有實踐經驗的瑜伽導師,從

他處詳細學習。

‘誦念「神」(Om)的音節’(pranava) - 由三個半單位組成,A、U、M、

和半個 M。A音代表清醒狀態、形態的身軀、和創造。U 音代表夢境、微妙的

軀體、和持續。M 音代表熟睡,「我」休憩在睡眠中、無知的身軀、和溶解。

半個 M 單位代表「第四境界」,「我」或「本我」的真實境界,這個超越的

境界便是「純然極樂」的境界。從冥想中達到「第四境界」為一個人的「真

實」境界,在衪本身內包含了 A、U、M、和半個 M 的單位,並因此被說,在

此境界內所有音節都會平靜下來,又稱為無聲的誦念和非二元性的誦念,是

全部誦念的精髓。為了獲得‘神’(Om)這種真實的體驗,在‘撤離外間事物’

(Pratyahara)這階層,制定了無聲的誦念。

Page 24: ©Sri Ramanasramam

八疊瑜伽

‘「靈」達到「永生意識」是透過沉思那個主體,永恆地照耀像持有閃電式

燦爛的火光,「遍及所有」於八瓣蓮花心之中央,一個拇指的大小而描述不

同為‘凱拉薩’(Kailasa)、‘韋觀達'(Vaikundha)、和‘至高境界’

(Paramapada)。’

探求者被建議依照此文去冥想,可能會出現在「本我」內不堅定的感

覺,和亦會出現「冥想者和他所冥想」之間的分别感覺。探求者被提議去沉

思他自己的「本我」,是因為那個火焰悸動為「我-我」就是「本我」,所

以無需置疑這個經文。在‘冥想「本我」’(Atma dhyana)的所有方式當中,

剛才所描述的,是最好。如果成功了,這是無必要去嘗試其它冥想的方法,

因為所有(註 4)都包括(註 5)在內,其它方法只是忠告去幫助達成於此(註 6)。一個人

跟隨那種沉思方式是憑他腦子的成熟程度。雖然各種冥想方法看似是不同,

但它們全都匯合在同一點; 這是無必要去懷疑這個。

所以經文是這樣說:“一個人認知自己的「本我」就是認知「神」。一

個人不懂得他的「本性」而去冥想,但卻去冥想「神」像是在他自己的「本

我」以外,好比一個人以腳來量度一個人的影子,你一直量度,影子也一直

越退越後。”因此沉思「本我」是最好的,因為「本我」單獨就是所有「神」

的「至高本我」。

Page 25: ©Sri Ramanasramam

17 我的查詢

第十章 八疊智慧

本章描述引至覺悟「本我」的‘智慧途徑’(Jnanamarga)是透過領悟

那個獨一而不能分割的「至高無上」。

(一、二) 詳細描述‘八疊智慧’(Jnana Ashtanga)的階段如‘培養行

為’(Yama)和‘自觀品行’(Niyama)是超出本章屬細小的範圍(註 1)。

(三、四) 在此途徑「呼氣」的意思是放棄「名和形,身體與世界」這兩方

面。「吸氣」就是(吸入/領悟)那個「存在(sat)、意識(chit)、極樂

(bliss)」,將此方面遍佈於名和形。「閉氣」是保存衪們(註 2),同化所吸入

的(註 3)。

(五) 撤離外間事物(Pratyahara) - 永遠警惕不受名和形再次闖入腦海裏。

(六) 專注(Dharana) - 保持腦子在心內,這樣它才不會四處遊蕩,透過堅

定持著這個已了解的概念,即是:“「本我」(Atman)是「存在-意識-極樂」

(sat-chit-ananda)”。

(七) 冥想(Dhyana) - 穩定篤守在‘一個人的真實形態’(aham swarupa)會自然地體驗為「我-我」,就像當在訊問「誰是我?」,透過僵硬這個五

鞘之軀,對此種控制呼吸(註 4)是無需像‘瑜伽姿勢’(Asanas)(註 5)等等此類的

管制,一個人隨時隨地都可以去練習(註 6)。主要目的是在「神」之足下固定腦

子在「心」內閃耀為「本我」,永遠不要忘記衪。忘掉「本我」就是所有痛

苦的根源,先輩說:“對追求「解脱」的修行者,此種健忘就是死亡。”或

被問:“如果定時練習‘哇渣瑜伽’(Rajayoga)調息法是否不必要呢?”我

們對此回答:“是有幫助的,但它的收效會持續只要一個人去練習,以「八

疊智慧」調息法(註 7)而論是永遠有幫助。”此兩種調息法的目標是銘記「本我」

和靜止頭腦,所以直至腦子平息在「心」內便要使用調息法(註 8)或查詢「本我」

及定時瑜伽調息法(註 9)仍是需要,此外沒有進一步的必要。此種‘閉氣’

(kevala-kumbhaka)控制呼吸法的本質是使呼吸平息在「心」內,甚至沒有

控制吸入和呼出之氣。一個人可以隨他選擇‘瑜伽法’(Yoga)或‘智慧法’

(Jnana)去修練。

Page 26: ©Sri Ramanasramam

八疊智慧

所有經文以控制腦子為目標,因為滅掉腦子才是‘解脫’(Moksha)。「瑜伽」

是控制呼吸,而「智慧」視一切為「真實」形態(註 10)或為獨一不可分割的

‘班門’(Brahman)(註 11)。從這兩種途徑之中那 種會吸引他就憑一個人的成一

熟程度。「智慧」途徑像 一束草來馴服 ,而「瑜伽」就像出示 一頭狂牛 施用

毆打和 馴服它。那些知曉的人會如此說,勝任者能達到目標是通過控扣鎖來

制腦子固定和確定在‘韋丹塔’(Vedanta)(註 12)的真理,知道確實有這個「本

我」,並且視一切和他們的「本我」為‘班門’(Brahman)。那些較少勝任

者 呼吸控制法和長期冥想「本我」來固定腦子在「心」內。那些仍不大使用

勝任者要達到較高層次便要通過其它方法如調息法。緊記著,瑜伽的控制腦

子法可分為「八疊智慧」和「八疊瑜伽」,如果練習控制呼吸直至‘閉氣’

(kevala kumbhaka)成功便足够了。

(八) 要達到直接 的體驗是要‘入定’(Samadhi) ‘虔誠’(bhakti)以透過

不斷‘冥想’(dhyana)的形式,「閉氣」聯同「查詢本我」甚至沒有控制呼

吸,對此是一種輔助。如果這樣做對一個人成了自然,甚至在世間運作都可

以每刻練習和無需為此而尋找一個特定地方,一個人無論尋找到什麼適合的

地方都可以去練習。如果腦子逐漸平息,那還有什麼關係如果其它事物有來

有往。‘基娜’(Krishna)神在‘白伽畫’歌經(Bhagavad Gita)說,「虔誠

者」高過於「瑜伽者」和那些方法達到「解脱」就是‘虔誠’(bhakti)以連

貫性或長期性去冥想「本我」,這是唯一「實相」(註 13)。因此,我們必須設

法,堅強地使腦子永久地安在「祂」內,為什麼擔憂別的事情呢?

Page 27: ©Sri Ramanasramam

19 我的查詢

第十一章 棄世

本章說明唯一真正的‘棄世’(sannyasa)就是要抹殺整個思想。

棄世(sannyasa)只是棄絕「自我」而不是棄掉世間之物,對此種‘棄

世者’(sannyasins)在孤獨與活躍生命之間是沒有分別。聖人‘亞斯達’

(Rishi Vasishta)說:“正如一個滿腦子思想的人,察覺不到什麼是在他面

前。聖人亦是這樣,雖然從事工作,祂並非是個幹事者,因衪的腦子沉溺於

「本我」而沒有升出「自我」。就像一個人躺臥床上,夢想他自己的頭向懸

崖下跌落,無知者也是這樣,雖然獨處從事深沉的冥想,他的「自我」仍然

存在而不斷是所有行動的幹事者。”

Page 28: ©Sri Ramanasramam

第十二章 結論

在我們的權力範圍下去採用一些簡單營養的食療,並且,透過停止所

有出於「自我」的心理活動,以真摯和努力不懈去消滅「自我」(就是導致

一切的苦難)。

沒有「自我」,困擾的思想是否會出現?或遠離此種思想,幻象是否

能够存在?

因此,不停地沉思「本我」才能達到「解脫」的「至高極樂」,這的確是本

文的主旨。

Page 29: ©Sri Ramanasramam

21 我的查詢

註釋

第一章 「誰是我?」

註 1 - 類似功能: 功能是手、足、聲音器官、肛門、和生殖器。

註 2 - 五種元素: 身體形態是由土、水、火、空氣、和空間五種元素組成。

註 3 - 三身: 在醒界的有形身體、在夢界的微妙身體、和熟睡境界的無形

身體。

註 4 - 五鞘: 有形態的軀體、感覺、心理、理智、和幸福。

註 5 - 即是,三身和五鞘。

註 6 - 有形身體、微妙身體、和無形身體依靠著意識「我是身軀」這個模

式。

第二章 脑

註 1 - 火: 鐵比喻腦子,火比喻「意識」,鐵與火相合,當它變得熱紅時,

也像火一樣能燃燒物體。

註 2 - 根源-主宰(tattvas): 真理、事物的本質。

註 3 - 五官: 請參閱第一章(註 1)。

註 4 - 班門(Brahman): 至尊、絕對、存在於本性的我。

註 5 - 絕對:「本我」超越無知和知識、意識。

註 6 - 宇宙之幕(Maya): 虛幻的、在「本我」內裏透過天生的力量來顯現

世界,它始終是不真實的。

註 7 - 身體: 請參閱第一章(註 3)。

註 8 - 不潔腦子稱為腦,純潔腦子稱為「意識」。

註 9 - 這個錯誤觀念歸於真實的「本我」對於物質世界本身是在「意識」

本體以外獨立存在,是由於誤認身體就是「本我」或「意識」,結

果無知者假設身體以外之物是獨立存在,也就是與「意識」本體以

外獨立的存在。

註 10 - 獨特智慧(vijnana):; 從虛幻中辨別「真實」的知識。

註 11 -「非本我」:「自我」。

註 12 - 永恆的意識(prajnana ghana): 不變的知識; 絕對的; 永恆的知識。

註 13 - 維韋卡速達文妮(Vivekachudamani): 第八世紀著名的 580 首梵文

詩句,歸於‘珊卡華’(Sankaracharya)哲學家所作,詩內闡述了

‘韋丹塔’經的‘不二’(Advaita Vedanta)學說。

註 14 - 理智鞘: 請參閱第一章(註 4)。

Page 30: ©Sri Ramanasramam

註釋

註 15 - 理智力(Mahat): 是投射光來自「絕對意識」,就像發芽前的一粒

膨脹的種子,成長和發芽。所以「絕對意識」投射光線來表示「自

我」,成長為身體和發芽成宇宙。

註 16 - 頸: 在頸後部的延髓。

註 17 - 內在感官(Antakaranas):被分五類為 (一)意識(Jnana)是「空」

由頭蓋至眉部; (二)思考力(Manas)是「氣」由眉至咽喉; (三)理

智力(Buddhi)是「光」由咽喉至心臟; (四) 記憶力(Chitta)是「水」由心臟至肚臍; (五)「自我」(Ahankara)是「土」由肚臍至

尾骨。一般是分為四類: 思考力、理智力、記憶力、及「自我」的

不同名稱,是為了一個內部器官,只有這個腦子就是所有思想的總

合。思想是不能存在除非是為了「自我」。因此,瀰漫的思想都是

「自我」所構成。

註 18 -「心」:「本我」; 本性的我; 絕對意識。

註 19 -「我」:「自我」。

第三章 世界

註 1 - Prakriti: 原來意思就是和諧、活躍、和黑暗此三種性質來擾亂大

自然的平衡,是先於示現最原始的物質。

註 2 - 身體->眼睛->大腦視覺神經中心->腦->「自我」->「純潔意識」。

註 3 -「主客體」的關係存在於相對的層面;「自我」為客體消失在「絕對」

裏為主體就是「本我」。

第四章 「自我」 (Jiva) 註 1 - 在印度普遍常用的例子,就像紅熱的鐵通過與火的接觸而去分享火

的本質,所以「自我」和腦子,透過與「本我」的接觸便去分享

「意識」的本性。

註 2 - 正如火在熱紅的鐵裏是不受錘打的影響,只有改變金屬的形狀,所

以,生命的變遷,快樂與痛苦,只會影響「自我」,「本我」永遠

是保持純潔無瑕的。

第五章 「至高靈性」

註 1 - 第一個境界是醒界,第二是夢界,第三是熟睡境界。由於「純潔意

識」存在於萬物三種境界,也是超越它們,雖然此術語稱為「第四

境界」,嚴格的是不能與其它三種境界歸類一起。

註 2 -「絕對」: 意識。

Page 31: ©Sri Ramanasramam

23 我的查詢

註 3 - 追隨印度教學說者設定了「獨一至高的實相」和摒除其它所有的名

和形為幻象。

註 4 -‘加納帕蒂’(Ganapathi)是‘奴查’(Rudra)的兒子,‘班

門’(Brahma)是創造神,‘韋舒奴’(Vishnu)是保護神,‘奴查’

或‘舒華’(Siva)是破壞神,‘馬希士哇華’(Maheswara)是覆蓋

宇宙之神,‘沙特舒華’(Sadasiva)以賜贈恩典去除覆蓋之神。

第六章 「至高本我」的知識

註 1 - 體內之城:‘韋丹塔’(Vedanta)文本的學說以九門城來比喻身體,

通過九門 - 兩眼、兩耳、兩鼻、嘴、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而去

享受或受苦。

註 2 - 舒華(Siva): 是印度教主要的神,祂被認為是至高無上、超脱、永

恆、不變和無相之神。

註 3 - 請參閱第九章的八疊瑜伽。

註 4 -「絕對」: 意識。

註 5 - 五鞘: 身軀之鞘、生命之鞘、心理之鞘、理智之鞘、和幸福之鞘。

身軀之鞘:身體由五官功能組成被稱為身軀之鞘,當它有生命就

是被生命之鞘包裹著,這樣身體才能從事活動。

生命之鞘:這不過是由生命之氣所形成,類似空氣,它進入和離

開身體,對於它本身或其它都不知道什麼是好與壞。

心理之鞘:導致「我」和「是我的」的感覺,也導致我們去辨別

事物,這個天賦的力量和分辨事物的能力給予事物不同的名稱。

理智之鞘:才智力量是「純潔意識」的反映,它具有認知和執行

能力,它總是識別它自己完全是個身體。

幸福之鞘:是創造我們的無知,它的本質是包括當獲得意願之物

而經歷不同程度的快樂,此種喜悅的表現是所有眾生都體驗得到

而不需任何努力便可以達到它。

註 6 - 祂: 本我; 本性的我; 我的真實本性。

第七章 供奉神靈

註 1 - 冥想「我是‘班門’」。

註 2 - 奉獻、祭品、苦修、儀式、禱告、瑜伽、和供奉。

註 3 - 腦子。

註 4 -「本我」內裏。

註 5 -「自我」。

Page 32: ©Sri Ramanasramam

註釋

註 6 - 昆達寧尼(Kundalini): 原本,普遍意思是在脊椎尾部潛伏了一種神

秘動力(盤繞之蛇),據說它的喚醒會發放最原始的神奇力量,繼而

是「靈性照亮」。

註 7 - 中心點(chakras):據說這些‘中心點’是在微妙的身體,沿著脊椎

從骶椎部至頭頂,生命動力在此通道上升而迫使它進入‘中心點’,

這樣做才授予神奇力量及其它力量。

註 8 - 沉思「本我」這一念。

註 9 - 最後沉思「本我」這個念頭會消失。

第八章 解脱

註 1 -「我」:「本我」。

註 2 -‘班文’(Brahmin): 印度的傳統社會最高階層是分配給祭神師。

註 3 -‘嘩嘛結達’經(Rama Gita): 古印度神聖的著作。

第九章 八疊瑜伽

註 1 - 哇渣瑜伽(Rajayoga)的调息法: 呼吸的比率是(吸氣:呼氣:閉氣 =

1:2:4)。

註 2 - 誦念「神」(Om)的音節(pranava japa): 請參閱本章末的第四段。

註 3 - 衪: 班門(Brahman)、「神」、「本我」。

註 4 - 所有: 其它冥想的方法。

註 5 - 包括: 冥想「本我」(Atma dhyana)、沉思他自己的「本我」。

註 6 - 達成於此: 達成冥想「本我」。

第十章 八疊智慧

註 1 - 細小範圍: 在八疊智慧(Jnana Ashtanga)之中的‘培養行為’(yama)和‘遵守德行’(niyama)此兩個階段只屬細小的部分。

註 2 - 衪們: 存在-意識-極樂(sat-chit-ananda)。

註 3 - 同化所吸入的: 使名和形、身體和世界,同化於「本性的我」就是

「存在-意識-極樂」。

註 4 - 此種控制呼吸: 請參閱本章(三、四)。

註 5 - 瑜伽姿勢(Asanas): 在此意指各種不同冥想的坐姿。

註 6 - 在任何時間或任何地點去練習查詢「誰是我?」。

註 7 -「八疊智慧」調息法: 請參閱本章(三、四)。

註 8 - 調息法: 請參閱第九章(注 1)。

Page 33: ©Sri Ramanasramam

25 我的查詢

註 9 - 查詢「本我」及定時瑜伽調息法:「八疊智慧」調息法就是‘閉氣

法’(kevala-kumbhaka)聯合「查詢本我」(vichara)的方法。

註 10 -「真實」形態: 視所有一切(世界)為‘班門’(Brahman)便是「真實」

形態,‘班門’即是存在於本性的我。

註 11 - 班門(Brahman): 至尊、絕對、存在於本性的我。

註 12 - 韋丹塔(Vedanta): 韋達(Veda)意思是智慧、啟示,安達(anta)意思是終極,兩詞組成為「終極啟示」的意思。

註 13 -「實相」: 我「存在」於純潔「意識」的「極樂」裏,就是我的本

性。

Page 34: ©Sri Ramanasramam

修行方法的比較

三種等級 不大勝任的修行者 較為勝任的修行者 完全勝任的修行者

方法 八疊瑜伽(Ashtanga Yoga) 沒有「查詢本我」的瑜伽法

八疊智慧(Jnana Ashtanga) 聯同「查詢本我」的瑜伽調息法

智慧途徑(Jnana Marga) 「查詢本我」

道德行為 禁戒: 撒謊、殘殺、盜竊、情

慾、和貪婪。

只屬細小部分的範圍。 「智慧途徑」超越這四個階

段。

遵守德行 自觀品行。

瑜伽姿勢 瑜伽姿勢運動可幫助安靜腦思

想和身軀。

呼氣 - 放棄名和形

吸氣 - 領悟「存在、意識、極樂」

閉氣 - 保存「存在、意識、極樂」

注: 對此種調息法是無需‘瑜伽坐姿’的

管制。

調息法 控制了呼吸,腦子便受到控

制。

注:‘哇渣瑜伽’調息法優勝

過其它種類的調息法。

撤離外間

事物

收回感官使腦子安靜而不受外

間干擾。

不受名和形再次闖進腦子。 目標去達到控制腦子是通過

查詢「本我」,專注在‘韋

丹塔’(Vedanta)的真理,

確實認知「本我」,視一切

和「本我」為獨一而不可分

割的。

專注 固定腦子集中在一個焦點。 保持堅定「我是存在-意識-極樂」這個概

念。

冥想 穩定和不間斷地專注在一個焦

點。

不斷冥想在一個人的「真實」形態,「閉

氣」聯同「查詢本我」是一種輔助,即使

沒有去控制呼吸。

入定 腦子被吸入在「本我」內。 不斷以冥想( )「本我」的形式達Dhyana到直接體驗,這個獨一的「實相」。

「解脫」是不停堅定篤守在

「本我」。

注: 只要持續練習「瑜伽」,它的

價值才會有收效。

「智慧途徑」的調息法是永久性的幫助。 簡單直接的「智慧法」。

Page 35: ©Sri Ramanasramam

Sri Ramanasramam P.O. Sri Ramanasramam, Tiruvannamalai

Tamil Nadu, South India 606 603

www.sriramanamaharshi.org